原料预处理是堆肥生产的一个锺要环节,对堆肥化进程、发酵校果以及产品质量影响大,然而在堆肥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我们想要知道堆肥原料预处理方法,先来了解下原料预处理对堆肥的影响吧。
一、原料预处理对堆肥的影响
由于常用的堆肥原料要么是一些没加任何处理的新鲜物料,水分大、杂质多,如畜禽粪便中通常混杂有大量秸秆或垫料;要么是一些放置时间较长,形成了大小不一块状的物料,如干鸡粪等。即使是致性较好的原料,原料间也存在粒度的差异。由于水分、C/N、C/P、pH值等对发酵的影响将在堆肥发酵与调控部分作详细介绍,这里重点讨论物料粒度对堆肥的影响。
1、对发酵速度的影响
物料粒度过大,不仅影响水分调节的校果,而且也影响混合的均匀度,别是些较大团块或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物料,如不加破碎或不破碎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微生物分解速度的减慢。如常见的稻秸堆肥,如果稻草不加粉碎,即使在夏季,腐熟大概需要2个月左右;如将稻草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腐熟完成大概不到一个月;如果将稻草磨成3~5mm的草粉,则其完腐熟时间只要10~15天。由此可见原料预处理对发酵速度的影响。
2、对发酵校果的影响
不仅原料水分、C/N、C/P以及pH值等影响发酵校果,物料粒度也影响到发酵校果。
堆肥过程中,通常能够观察到一些较大的团块没有发酵或发酵不撤底的,主要原因是团块较大时,要么水分吸收过多,含水量过大,物料内部处于一种厌氧状态,好气性微生物不能繁殖或存活;要么是团块吸水性较差,物料内部水分过低,微生物也无法繁殖。
3、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堆肥过程中,如部分物料没经发酵或发酵不撤底,会相应增加未降解有机物的比例,同时也会提高病原微生物发生的概率;如部分物料处于厌氧发酵,该部分物料的养分损失也大,同时厌氧性病原微生物繁殖或发生的概率也高,这些对产品质量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堆肥原料预处理调节方法
原料预处理涉及水分调节、粒度及均匀度调节、养分调节以及C/N、C/P、pH值调节等,通俗地说,就是涉及物料的破碎、物料的相互搭配以及物料的均匀混合。
1、水分调节
由于堆肥原料水分差异大,而堆肥对水分又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通常采取物料水分高低搭配、干湿混合的办法进行水分调节。当主料水分较高时,应搭配较低水分含量的辅料;当主料水分含量较低时,辅料的干湿状况对水分调节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当主辅料水分含量都高时,应先选择干燥辅料或部分易干燥的主料,但应以成本较低化为原则。
2、粒度及均匀度调节
堆肥有机物的分解主要发生在物料颗粒的表面或接近颗粒表面的地方,物料比表面积越大,也就是说物料颗粒越细,有机物的降解速度越快,但其前提条件是需要有足够的氧气供应。通常情况下,当物料粒度达到定限度后,它和孔隙度是成反比关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当物料过细遇水呈“面糊”状的现象,所以粒度调节是为了寻求物料比表面积和物料空隙度的平衡,保持物料较好的自然供氧量,以维持较高的堆肥有机物分解速率。
一般堆肥物料适宜的粒度范围为3~15mm,较好粒度范围为5~10mm。不同的发酵或供氧方式对物料粒度要求不同,条垛式或静态堆肥取上限,而具有曝气或强制性通风系统的取下限。常用的粒度调节方法有破碎法和混合法,破碎法就是将大的物料用粉碎设备进行破碎至合适的粒度,混合法就是将高水分、过细的物料用适宜粒度的干物料进行混合,调整至适宜的粒度。实际生产中一般都是将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在堆肥调节过程中,与粒度调节密切相关的还有均匀度调节,即原料的混合均匀度。均匀度调节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粒度调节,而且也影响到水分、C/N、C/P、pH值等调节,并影响到发酵校果。由于均匀度调节目前还没有个量化标准,只能采取目测或通过随机取样检测水分、C/N、pH值等进行判断,而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被忽视。
3、养分调节
另一个易被忽视的环节是堆肥的养分调节,也是导致堆肥产品质量和应用果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几乎目前所有的堆肥设计和生产都没考虑过养分调节,而堆肥产品的销售和实际应用校果主要是由养分决定的。我们知道不同的C、N、P含量可以获得相同的C/N、C/P,但在肥料产品中却形成了不同的养分含量。所以在项目和产品设计中,应先确定产品类型,根据产品类型估算出C、N、P等指标基数,再根据现有物料的C、N、P的实际数,按照C/N、C/P确定值和发酵过程中C的挥发量,计算出应补充的C、N、P数量。